《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凿壁偷光”。3
话说西汉时期,有一少年名曰匡衡。此子自幼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心心念念着能够如同那些在学堂里接受先生教导的孩子们一般,畅游于书籍的海洋之中。然而,他家境贫寒至极,囊中羞涩得连一文钱都掏不出以供其踏入那神圣的学堂之门。
但匡衡并未因此而放弃心中的梦想,他常常独自一人悄悄地躲藏在学堂之外,屏气凝神地聆听着从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之声。这份对于学习的执着与热爱,终究还是被一位心地善良的亲戚看在了眼里,这位亲戚深受触动之余,决定抽空教授匡衡认字识文。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借着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亲戚偶尔的悉心指导,匡衡终于拥有了自行阅读书籍的能力。
不过,匡衡很快又面临新的难题——他根本买不起书!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书籍可是无比珍贵之物,唯有富贵之家方能拥有。那么,无权无势且身无分文的匡衡究竟该如何才能读到梦寐以求的书籍呢?就在众人皆以为他将就此止步之时,匡衡却出人意料地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 我给您家干活。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