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64章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第3/5页)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秦、楚因此绝交,楚太子横继位,称楚顷襄王。屈原仍被逐放之中。

公元前293年,秦国攻打韩国取胜后,威胁楚顷襄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你整顿士卒,得以痛快一战。楚顷襄王犹豫不决。47岁的屈原闻讯后再次上书谏言,以楚怀王客死下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向楚顷襄王建议:卧薪尝胆,合纵抗秦,徐徐图兴楚国大业。软弱的楚顷襄王害怕秦国,最终没有采纳屈原的意见,选择了割地求和向秦示好的昏庸之路,之后逐渐走向没落。至此,屈原更受冷遇,再也没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顷襄王只得狼狈地弃城出逃。屈原拒绝了去秦国仕秦的邀请,心情极度苦闷,在报国无门、完全失望下,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抱石投汩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时年62岁。

这就是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屈原,他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让人钦佩。世人记住了他,因为他的祭日正好是端午节这一天,于是端午节就有了纪念屈原的说法。

(二)正直高洁的人品

不妨从屈原的生平说起。屈原,名平,字原,又字灵均,公元前340年出生于丹阳(即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贵族家庭,祖上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屈瑕原本是熊氏,据说是因为当年的封地叫"屈"而以之为氏。至于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区别,不是本文叙说的话题,暂且不表。只道屈原既来自于王室,属楚王的本家,自然身世显赫。

然屈原并没有因为这一高贵的出身而耀武扬威、目空一切。这在先秦讲究出身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从屈原求学、致仕到流放生涯,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确做到了德高望重。屈原正直高洁的人品,自带灼灼其华的光芒,让人折服。

屈原自幼好学,从不张扬跋扈。与姐姐屈须一起在乡下生活的儿时岁月,他始终坚持勤奋读书。据史载,屈原因嗜书成癖、刻苦求学而博采众长,成为一代饱学之士。十岁时,就关心百姓疾苦,十分同情贫苦百姓;十一岁时,秦国犯楚,当即组织青年民众奋起反抗。这些经历为屈原正道直行、不畏强权的秉性夯实了基础。

后来,屈原应召入郢都当太子伴读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