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登鹳雀楼》有这么多元的内涵,杜甫在24岁时仿作的"五律"《望岳》,尽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还是略逊一筹;王安石在29岁时登飞来峰,也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说理,但强调的却是撇开遮眼的障碍物,境界上欠了些;苏东坡47岁登庐山而写下的《题西林壁》,在意的点重在明理:无论怎么看,庐山还是庐山。
可见,诗人的经历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立意也就不同,即便是一样的题材,表达的意蕴及境界还是有所差别。
即便大唐果州刺史畅当写下一样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得也很壮阔,也很经典,还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显得单薄了些。
喜欢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请大家收藏:()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