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句用的是非常严格的"正对"。"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属性相同,对仗工整,将所见景象的雄大、厚重有力地呈现出来。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技巧也十分娴熟讲究,避免了枯燥古板式的说理,而是非常励志地讲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既显示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暗藏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字里行间中或明或隐地迸发出来。
比起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不同的愿景不同的画面,创作手法上也有差别。"千山鸟飞绝,万尽人踪灭"这两句在对仗上一致,不分伯仲,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尽管也是自然导出哲理却偏向于洁身自好的孤洁品质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五绝"中拔得头筹实属无可厚非,以致《唐诗别裁》给予这首古诗高度认可:"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
二是注重压韵。照唐时汉语发音的特点,《登鹳雀楼》这首诗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最后一个字"流",与第四句"更上一层楼"的"楼"字,是押韵的。
故这首古诗,还兼具诗歌的"音韵美"与"形式美"。可以说,它既有写景之中的"理性美",也有写意之中的"情绪美",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景与意的高度融合,显示出客观与主观的和谐统一。
由此而言:《登鹳雀楼》的确是压鼎诗坛的千古力作,大家们也只能望其项背。
三、另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人到中年时,登上古蒲州城外黄河岸边的鹳雀楼即兴写下的诗篇。出生于公元688年的王之涣,其实一生坎坷,没有做多大的官,也只活了55岁,卒于公元743年。
难能可贵的是,王之涣并没有因为自身坎坷的经历而颓废,而是秉持特有的乐观豪迈精神,这是盛唐了不起的人文特质。
他这首诗,就显示了这样的正能量。除了励志外,更有不同凡响的玄外之音,让你不畏艰难昂扬向上:
那就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怀。毕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人生不过百年,登高望远,更需不畏艰险;面对困境,更要不断激励自己,不断振作起来,才能"更上一层楼",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