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三人此刻并没有像夏侯玄一样,打算为了国事而暂时放下私人恩怨,他们此刻心心念念的,反而是如何阻挠夏侯玄的改革大计。
司马懿思索了半晌,决定亲自给夏侯玄回一份书信,他命人取来纸笔,提笔悬腕写道:
“泰初贤侄如晤:君所言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此三策皆大善。然则州郡县三级之制,一脉相承已久,恐卒不能改。秦时无刺史,但有郡守长吏。汉家虽有刺史,只奉六条而已,故朝廷尚可把控诸郡县,今时不必如此大费周章而行裁郡之法。昔汉时贾谊亦患服制之奢靡,然汉文虽身服弋绨,犹不能使上下如意,故改服饰,亦不可急于一时。恐此三事,当待后世贤能施行矣。仲达亲笔。”
【注二:此处司马懿回信以及下文夏侯玄的回信《答司马宣王书》,为了让读者读懂,修改了古信原文部分内容。】
――
九子坊,昌陵侯府,正厅侧畔书房之内。
夏侯玄看了司马懿的回信,感到颇为失望,这封信虽将自己的改制想法称赞了一番,可终究只是对自己的敷衍罢了。
果然,司马懿始终还是不肯退让半步,枉费了自己一腔想要感化对方的热情。
不过夏侯玄还是对司马懿抱了一丝幻想,毕竟,如果改制与整个氏族为敌,那阻力实在是大的吓人,思索半晌之后,他又写了一封回信,企图最后再试一试,看到底能否说服司马懿支持自己的改制。
“太傅如晤:汉文虽身衣弋绨,而不革正法度,内外有僭拟之服,宠臣受无限之赐,由是观之,似指立在身之名,非笃齐治制之意也。今君侯乃命世冢宰,当追踪上古,抑末正本,若制定于上,自然化行于众矣。夫当宜改之时,留殷勤之心,令发之日,下之应也犹响寻声耳,犹垂谦谦,曰‘待贤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窃未喻焉。玄亲笔。”
毫无意外的是,夏侯玄的这封信送出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再没有了任何回音。
看来,司马家,非扳倒不可!
夏侯玄失望过后,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了一丝狠厉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