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张昇一走,礼部尚书一职出缺,按照制度应当由廷推选举。
结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宁王朱宸濠又开始搞事情了,他指责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慎为其父亲结交友人培植党羽!
其中最出名之人,莫过于崔铣!
这崔铣出身官宦世家,弘治十八年参加会试大考,当时这崔铣试卷在分考刘武臣帘下,这位阅卷官认为其文章刻深,古奥峭拔苛刻严酷,料想其人也不是什么德行之辈,所以将其评为低等没有被录取。
当时杨廷和与张元祯同主会试,杨慎在礼部考场侍奉杨廷和,杨慎看到了后十分喜欢崔铣奇隽的文字,向父亲推荐,杨廷和于是提拔崔铣为《诗经魁,崔铣知道了后用“小座主”称呼杨慎,二人结为知己,更是尊杨廷和为“座主”。
当宁王朱宸濠将此事公之于众后,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什么是“座主”?
即乡试会试的主考官,高中士子尊称其为“座主”。
大明沿用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读书人参加县、省、全国三级考试。县试合格者为秀才;省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国为会试,考中者为进士,每逢乡试与会试,主考官都由礼部任命。
特别是会试,主考官往往由皇帝亲自挑选并任命,参加乡试与会试的读书人,若考中举人或进士,则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而座主则称这些弟子为门生。
换句话说,文臣缙绅其实就是通过这种特殊关系,暗中提携后辈培植党羽遴选继承人,而会试主考官也成为了文臣缙绅人人竞争的美差之一,足以光宗耀祖的那种。
毕竟一旦担任考官就可以施恩于广大的士子,间接相当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利益团体,培植自己的党羽,形成自己的势力。
所以大明朝也有当权的重臣选派自己党羽的考官施恩于考生,借此笼络这些士子,或者支持某人充当考官,以支持某人作为考官的利益换取某人的投靠,这就是科举制度中利益交换。
比如魏忠贤曾经想笼络贺逢圣,就派人通知他担任主考官,借此施恩于贺逢圣,但是贺逢圣本人自然是不屑于与魏忠贤为伍的,所以没有答应。
对于座主和门生的关系,朝野上下一直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他们并不反对这种主考官向考生树立私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