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00米和200米那里基本上都已经可以确定世青赛满员参赛了,回头等到了400米这里,如果他们俩一个都不能达标的话,那可就丢人丢大了。
就算是蒋若辉自己有100米那里的世青赛达标资格在,可他知道,自己更想要参加的项目确实还是400米。
而至于庄宇就更不必说了,蒋若辉如果没能成功获得400米的达标参赛资格,那他至少还有个100米保底,而庄宇如果没有400米的达标参赛资格,那他在国家队内的考察时间可能就会被进一步缩短了。
所以在这段时间的训练中,不管是蒋若辉还是庄宇两人都是拼了命的在进行学习。
当然,裴定山制定的训练方案中,除了这种金字塔训练方案的间歇性训练之外,还是有常规的诸如起跑加速训练的。
毕竟400米到底还是短跑的范畴,哪怕400米的起跑反应速度看起来好像不如100米和200米那么重要了,可是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起跑爆发加速,那么对于选手在第一个弯道阶段的速度爆发和第二个百米赛段的直线阶段速度爆发会有一个良好的助益。
因此不论是基础体能训练还是技术课程又或者是别的一些训练课程,都在裴定山的规划下,一点点缓步推进着。
与此同时,国家队400米这里的教练组,在刘钦龙的带领下,全员开始给裴定山打起了下手,每天都在认真的采集着选手的各项身体数据,包含并不限于心率数据训练后状态反馈等等。
这一是为了建立这些选手的完整数据库,第二更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运动表现的评估方式。
只是即便是作为教练,有的东西是学的来的,有些东西却是怎样也学不来的。
就像是这会儿,刘钦龙就有些头疼的在对裴定山询问。
“小裴教练,关于刚刚林泽凯的表现,你是怎么判断林泽凯已经到了临界点应该去休息而不是更进一步训练突破的呢?”
而对于刘钦龙的这个问题,裴定山这会儿也难得沉默了下来,最后他的回答是——
“这是一种感觉。”
他倒不是不想回答刘钦龙,而是这就是他所认为的最合适的答案了。
在莱尔斯学院的时候,曾经也有不少去学习的教练学员询问莱尔斯本人——为什么你能准确的判断这名选手接下来应该进行力量训练还是其他训练了呢?
而莱尔斯本人的回答也是——感觉。
这是一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