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族抬旗自此始。
从前皇帝的生母不是满人大姓贵女就是蒙古王公掌珠,佟氏之风一开,八旗之中地位不高又有适龄女儿的,纷纷打起这条路的主意。只盼着一朝侍奉君侧,诞下龙子,一家上下都能跟着荣华富贵,平步青云。
郭嬷嬷年纪渐长,年轻时那一股火爆脾气本就去了不少,又深知人心一项,最是难以转圜,若是自家侄子动了这个心思,只怕自己说什么都拉不回来。既然如此,只好在乌雅氏身上下功夫。
“且不论他如何,你这个当额涅的,也是这个主意?宫里头,外面看来自然是千好万好,一旦进来,伺候了皇上,现在入了关,可不是在盛京那套章程了,除非家里跟前头静妃一样是蒙古王爷,否则非死不得出。若有宠,日子好歹还能过;若无宠,一辈子再见不到家人一面的,要多少有多少。先帝爷一去,面上有个封号、有个儿女傍身的主子娘娘,好歹还能熬着;再底下的,去了哪里?”
其实这些,乌雅氏心里也清楚。但她生性不是泼辣的人,见识也有限,自家爷们儿定下来的事情,只有尽力办,向来不驳回。再来觉得若是那个族里的小辈儿都能被皇上看中,自家姑娘又差什么了,只有更出色的,因此不大担心。
“姑母句句说的是,只是家里人口大,花费多,总不能一直靠着姑母的帮衬过日子,这才琢磨出这么个路子来。我回去一定把您的话带到。”
郭嬷嬷原以为这么一番劝导,做娘的必定心疼闺女,把事情回绝了。没想到竟吃了个软钉子。细一琢磨“家里人口大”五个字,也就明白了。
家里男丁多,日后都得有差事,三官保不过一个小小的佐领,最多拉拔一两个,剩下的若是没有个正经出路,八成得去打仗。
现下南方正用兵,瞧皇上的意思,大局为重,为了稳定八旗子弟的心,遏必隆家的姑娘,怕是要当皇后了。形势比人强,当娘的自然疼闺女,只是世间重男轻女风气如此,侄媳妇更疼儿子罢了。
个中情由一旦厘清,郭嬷嬷更把那出宫的心看淡了。亲生女儿尚且如此,自家侄子如何凉薄,也就清楚了。今日恭顺,不过有所图;自己当真出了宫,成了个没用的老太婆,指不定什么情形呢。
“既然如此,你们才是亲生的父母,自己个儿拿主意吧。”
乌雅氏前头见她劝阻还以为姑母不会赞成,没想到这么轻飘飘地松了口,实在是意外之喜,于是乍着胆子再求一求:
“您瞧着,济兰成么?咱们知道,她嫁过人,可是嫁过人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