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第3/7页)

这位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既是一种质朴无华但却又无比坚实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及其对于人类意识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方式——深刻认识到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并倡导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这样先进的思想理念无疑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这个词语常常带有贬低和批评的意味。它主要用来形容那些行事时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人,他们往往不知道何时应该前进或后退,一味地拘泥于既定的规则和方式,不愿意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种行为表现出一种固执己见、僵化保守的态度,使得这些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时显得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句子中,该词通常作为谓语使用,直接描述主语的行为特点;也可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表示具有这样特征的事物;偶尔还会用作状语,对整个句子中的动作进行补充说明。例如:“他这个人总是不知变通,做事情不知进退,简直就是个榆木疙瘩。” 或者 “那个不知进退的家伙,又因为墨守成规而把事情搞砸了。” 再如:“她以不知进退的方式处理这件事,结果让大家都很不满意。”。

运用示例

北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公胡为拳拳,系此空中云。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着亡簪。”

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必也虚》:“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〇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2。”

同源成语

刻剑痕、刻舟痕、求剑刻舟、记剑痕

参考资料

[1] 李少林 · 文言文趣味故事99篇 · 北京:金盾出版社 · 2017.01:64

[2]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编着 · 文字上的中国 成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