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内流传
“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技术
同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在产量、质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升,原料不断扩大,造纸设备得到更新,出现新的工艺技术,产纸区域和纸的传播也越来越广,造纸名工辈出。6
东晋王羲之书法
从留存的实物看,魏晋南北朝的纸比汉代纸有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白度提高、表面更光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纸上纤维束较少,有的晋纸纤维打浆度达到70%,接近机制纸。6
如果说书写材料在汉代还是简帛并用,纸只是作为新材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那么这种情况在晋代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于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人们就无须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最后彻底淘汰了简牍。东晋末年桓玄废晋安帝而自称为帝,随即下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考古发掘表明,东晋以后,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文书便不再是简牍,而全是纸了。6
这时南北各地都建立有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心,生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东晋南渡后,今绍兴、安徽南部、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纸中心,纸种基本与北方相同。但浙江嵊州剡溪沿岸又成为藤纸制造中心。6
为改善纸的性能,晋代已有施胶技术,早期施胶剂是植物淀粉剂,或刷在纸面上,或掺入纸浆中,这样处理可增加纸对水透过性的阻扰能力,将纤维间毛细孔阻死,或改善纸浆悬浮性。经化验,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写本《律藏初分》用纸即以施胶技术处理。而迄今年代最早的施胶纸是后秦白雀元年(384年)墓葬物清单用纸,表面施以淀粉剂,再经磨光。6
表面涂布技术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黏剂均匀涂刷在纸面,再以石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表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