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对全国的统治效能,康熙对政治制度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与完善。他在沿袭明朝内阁制度的基础上,设立南书房,拣选亲信大臣入值,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制定,由此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使皇权得以进一步强化。此外,他重视地方治理,多次巡幸全国各地,深入了解民生疾苦,考察地方官员政绩。在巡幸江南时,他微服私访,探察民间实情,对地方治理中的积弊与问题了然于心,从而及时调整政策,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令国家统治更为稳固。
经济层面,康熙推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助力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他深谙百姓乃国家根本,唯有百姓富足,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故而,他屡次下令减免赋税,减轻农民负担,激励农民垦荒拓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其治下,全国耕地面积持续扩增,粮食产量逐年攀升,百姓生活渐趋安稳。同时,康熙积极推动手工业与商业的进步,废除部分不合理的商业税收制度,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经济的繁荣。例如,他开放海禁,准许对外贸易,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既充实了国家财政收入,又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康熙朝,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呈现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繁荣盛景,为康乾盛世的降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石。
于民族关系方面,康熙彰显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宽广胸怀。他深知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需妥善处置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尤其是满汉关系。为此,他采取了诸多举措促进民族融合。他尊崇儒家文化,尊奉孔子为“万世师表”,亲赴曲阜祭孔,以示对儒家思想的敬重与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他大力倡导满汉官员平等,选拔任用了一批汉族官员,令其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与管理,充分发挥了汉族官员的才华与智慧。在应对边疆少数民族问题时,康熙恩威并施,策略灵活多样。他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封爵、赏赐等怀柔政策,巩固了与蒙古的联盟关系,同时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