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陈桥兵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顺势而为。当时后周政权本身就不稳定,皇帝年幼,政治局势混乱。而赵匡胤作为禁军的主要将领,在军中威望极高,士兵们对他本来就十分敬重和信任。当大军面临出征抵御外敌的情况时,士兵们出于对自身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担忧,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拥立赵匡胤为帝,希望通过他来改变现状,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可能事先并没有明确的夺权计划,但在面对士兵们的拥立呼声时,他顺应了形势,最终决定称帝。
无论哪种观点更接近事实,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夜晚,陈桥驿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而又热烈。士兵们的心情被彻底点燃,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拥立赵匡胤为帝。
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晚军中的一些士兵已经开始私下准备黄袍等象征帝王的物品,可见士兵们对于拥立赵匡胤为帝的热情之高。
五、兵变过程:从黄袍加身到回师开封
在士兵们的拥立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赵匡胤的亲信将领们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准备好了黄袍(在古代,黄袍是帝王的象征),然后来到赵匡胤的营帐前。
此时的赵匡胤,似乎还在营帐中沉睡。将领们闯入营帐,将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并高呼万岁。赵匡胤装作一副刚刚睡醒、惊慌失措的样子,对将领们说:“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何德何能,敢当此大任?”将领们则齐声回答:“如今主上幼弱,国家安危系于一线,我等愿拥立将军为帝,以保国家安宁,还望将军不要推辞。”
赵匡胤在一番推辞之后,最终“无奈”地接受了大家的拥立,正式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黄袍加身”的典故。
称帝之后,赵匡胤率领大军迅速回师开封。在回师的途中,赵匡胤向士兵们宣布了一些纪律,要求他们不得扰民,要保持良好的军风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