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何顺芝来观察这位突然跳出来的优雅女士了。
家境就不提了,论长相她也不会觉得气馁,关键就是这种淡雅端庄的气质,哪怕偶尔跟她有目光交错,都斯文带着笑意。
难免心头犯嘀咕。
这时候录音棚里的红灯亮起来,外放的监听音箱也开始流淌出悠扬的民乐前奏。
宋思雨不说话了,闭上眼轻轻的打节拍。
这种事先录好的各种乐器演奏效果,已经通过音效器、编辑软件调试到尽善尽美,只要再配上演唱就是成品。
燕青出国前录下的曲目,其实耗费了蔡虹林他们大量心血来重新编排。
同样的曲谱,多一样少一样乐器的效果都区别很大,更别提现在的音乐工业下,各种新技术应用。
简言之就是尽可能按照词牌名本身的诗词内容营造不同的曲风。
譬如《满江红》这种肯定慷慨激越,《虞美人》就温婉幽怨,伴奏风格定好了,燕青唱起来也要契合。
具体到每个句子,每个咬字,每个唱腔的处理。
不光是这首歌要情绪到位,更得考虑整盘专辑所有曲目之间,要怎么协调搭配。
这就需要制作人来把控调整。
所以很多歌手出专辑,是不是能请到金牌制作人掌勺,都决定了专辑最后的成色呢。
但燕青这张词牌名专辑吧,重点既不在他的唱功,也不在歌词的吸引度。
而是在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诗词,用所有人都没有听过的曲调演唱出来,甚至还带着似是而非的咬字发音。
这就有点出奇制胜了。
总之,当燕青那略微偏高音的唱腔开始契合到伴奏,回荡在录音棚内外时。
岳飞的《小重山》。
谁能想到能写出《满江红》那种壮怀激烈的将帅,竟然也能写出“知音少,弦断有谁知”这种壮志难酬的千古绝句。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一点都不深奥晦涩,近乎于直白的低语描述,月色如水,寂寞惆怅,孤枕难眠都在这五十八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思雨已经徜徉在精神世界的共鸣中。
仿佛就站在燕青的身边,一起低吟轻唱。
燕青的唱腔充满了无奈凄凉,仿佛就是他自己的心理写照。
中文系财女已经感同身受的悲伤忧郁了。
一定要陪伴他,成为好知音。
一定!
偶然睁开眼,看到对面的这位傻大个儿,心里顿时有了优势。
你能听懂吗?
何顺芝的小嘴没合拢过,这是什么?!
这一天给她的冲击也太大了。
眼前的女人都不算什么。
她以为人生能做好一份工作,一件事就已经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