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其后的,是各州府的地方官。
他们此行会携带僚属,上缴本年的计簿,要先到宰相府备案,然后才是向皇帝汇报当年的特大成果或纰漏。
最后才是请诸少数族的酋长、附庸国使臣奉朝贡进表拜贺,并由降臣献舞,自贞观四年东突厥灭国后,都是由代右卫大将军,曾经的颉利单于为领舞。
至于这种羞辱会不会引起外邦人的同仇敌忾?
天策上将李二陛下最不怕的就是这个,当今朝廷上把握实权的诸多国公,都是从当年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的人杰,甚至巴不得战争的到来。
他们如此渴望战争,渴求军功,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大唐的封赏制度。
大唐封赏有三种,赏爵,赏勋,赐官。
虽然武勋和官职却可以靠恩萌,但唯独爵位,是非军功不赏。
诸国公的成器子嗣们也都老大不小,可都是嗷嗷待哺,渴望着战功立业超越父辈。
而国公之下,更是对国公之位虎视眈眈。
他们见惯了当今陛下对一路跟随的诸多老臣的厚待,没有一人是不眼红的。
而且,就算是朝廷上相对武将更加保守的文官一派,更多的也是武德充沛,志士仁人杀身成仁的武儒,以教化蛮夷为最高使命。
怎么说呢,在李斯文看来,这就有种古典军国主义的美。
除此之外,在他看来大唐如此武德充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大唐的两只脚,一只叫关陇门阀,全称关陇军事集团,另一只叫山东军事集团,由翼、宿、曹几位国公和房玄龄宰相为首。
为了制衡这两只天生不对付的脚,李二陛下只能以追求军事扩张为办法,试图用外族军队来制衡壮大的军事集团,以缓解国内双方日益尖锐的矛盾。
当然,这种办法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一旦为首的皇帝,压不住底下只会越来越势大的两支军事集团,大唐就会立刻迎来叛乱。
但作为当代最能打仗,最能打胜仗的那个人,李二陛下最不怕的就是手下武装夺取政权,反正你们再能打,也比不上我能打。
上层建筑如此,那作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