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曾凡对于和能量球之间超距离感应的理解,就是量子纠缠效应,这些能量球内部都有他安置好的聚变裂变循环反应链路,有他制造的同位素物质,他通过感应能力对这些能量球进行了原子以下尺度的操作,可能产生了某种他不完全明白的量子纠缠效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量子纠缠的概念,只看过一些理论书籍和网络论坛帖子的曾凡理解很有限,有限到只知道这玩意可以无视距离产生感应,别的就不知道了。
他知道铅板可以屏蔽原子大部分辐射,只要铅板够厚,什么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玛射线都能挡住。
阿尔法射线发射的是氦 - 4 原子核,贝塔射线发射的是高能电子,伽玛射线发射的是高能光子,这些都可以被屏蔽掉。
有一种比电子更小的粒子是中微子,却可以无视大部分阻隔,别说是铅板,据说整个地球都可以穿透。
原子核中的质子转变为中子,或者中子转换为质子,就会释放带正电荷的反电子,或者带负电荷的电子,这就是所谓的贝塔衰变,衰变释放的电子流就是贝塔射线,与此同时,还会释放出中微子或者反中微子。
中微子不带电荷,质量比电子还轻上亿倍,体积据说不足电子的百亿分之一,几乎不与其他粒子发生反应。
强核力,电磁力对中微子都无效,因为极小的质量,引力对中微子的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只有作用距离极小的弱核力才能起作用。
一个原子内部对中微子来说,几乎等同于一个人对比整个太阳系,太阳是原子核,九大行星是电子,中微子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那是何等空旷的体验。
科学家可以仅凭现在的仪器和物理公式就能算到中微子的存在,哪怕曾凡的感应能力可以深入原子内部,随意剥离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也不能完全感应到电子的形态,更别说比电子还小那么多的中微子了。
因为中微子的这些特性,让探测中微子变得极其艰难,需要超强的屏蔽环境,通常要数千米的岩体内部,才能屏蔽大部分外来干涉,这样的地方,只有中微子才能穿透进去。
曾凡怀疑他和能量球的超距离感应可能与中微子有关系,甚至他的感应能力可能都与中微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