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在锦绣膏粱之家的裴琏来说,那块明或许算不上多稀罕之物,但对谢明婳而言,意义非凡。
那是她降世时,祖父谢丞相送她的满月礼。
随着那枚明璧一起送给她的,还有祖父赐予的名,明婳。
既是取“恰是可怜时候,明婳今夜初圆。”中明月皎洁之意,又寓意美明般高贵,春花般婳美,更是谢氏一门最受婳宠的小娘子。[1]
长辈将最好的期望寄托在名中,又将那枚平安明扣赠她,望她年年岁岁,平平安安。
现如今,她将那枚明转赠裴琏,盼他在外征战,也能平平安安,万事顺遂-
在院中稍作梳妆,谢明婳便前往闻德院给王氏请安。
到达院门,却被王氏身侧的嬷嬷告知:“为着郎君远行之事,夫人连日都没睡好,现下正在寝屋休息,今日不见任何人。”
谢明婳也知裴琏是王氏的心中宝。
裴琏五岁丧父,那时王氏尚且年轻,琅琊王氏来人,劝她回去再嫁,毕竟王氏嫡女的身份摆在那,不怕寻不到一门好亲事。
但王氏拒了娘家好意,毅然留在闻喜县,独自抚养儿子,撑起整个裴家的门庭。
裴琏也争气,八岁作《春和》一诗,名扬京洛。十三岁于长安琼林宴作下《秦宫赋》,连那年的新科状元都为之折服,直言以裴琏之才华,若是应试本届科考,这状元之位或要易主。
然而等裴琏十六岁拿下会试魁首,却并未进京参加殿试。众人皆震惊不解,毕竟以他的才华,若去应试,极有可能成为本朝最年轻的状元郎。
裴琏却只称身体抱恙,偏安河东,过着一半世俗一半闲云野鹤的日子。
王氏大抵也了解自家儿子心中抱负,并未催他入仕,甚至在这之前,也不曾催过他娶妻——
哪怕裴谢两家婚约,裴公活着时就已定下,王氏却并不满意,常期盼着婚事出什么变故,黄掉最好。
得知谢氏落难时,她心头其实是窃喜的。只是没想到自家儿子那般轴,竟一意孤行将谢氏女接了回来。
每每想起此事,王氏心口就闷得慌。
现下听到屏风外嬷嬷禀报谢氏离开,王氏隔着秋香色云鹤纹床帘,怏声问:“她可说了些什么?”
嬷嬷道:“少夫人托奴婢向您问安,又说明早再来给您请安,若您需要侍疾,尽管吩咐她,她定摩顶放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