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原来是国姓司马!实在是罪过,段司马见谅。”王修便再拜了拜。
周弼看了一眼段然,也就跟着拜见了。
回到座位上,王修指着周弼对段然说:“周书佐饱读诗书,颇有才学,更是对本县概况了如指掌,就由他陪同段司马巡县如何?”
“王县长亲自引荐,本官自是期待。”段然说。
又饮了几杯茶后,段然便带着汤所、周弼出了县衙。
兴山原是小县,二十多年前,还在荆国治下时,民只两千户,耕地七千亩,另有公田一千亩。
大夏接管后,便开始拓荒移民。初为军屯,成周元年,改为民屯,至今已有民三千户,耕地一万亩,公田两千五百亩。
县城百姓多是当年就地屯田定居的军户,而今又有许多后辈应召入伍了。
其实不止兴山,归州诸县,乃至峡州、荆州、襄阳,甚至长江一线的大小州县,也都大抵如此。
每过一处,周弼便能讲出其数十年的历史,至于旁征博引,左右辩证,也不在话下,确也叫段然高看一眼。
行至县北,周弼便打马在前,路遇乡民多有招呼,乡民也跟着回应。
“据此七里不到,是小人所在乡里。大人如不介意,便到小人家中用些饭菜吧,只望大人不嫌弃拙荆的手艺。”周弼说。
周弼的夫人也只是一普通村妇,听完丈夫的叮嘱后,便去准备饭食了,也不知道她是否晓得何谓参军、何谓司马,不过想来肯定都比周弼的书佐要大。
寻常的瓦舍,寻常的小院,户门、书橱、桌案都是兴山随处可见的木料。桌案上倒是铺着几本书,是儒家的经典和一部正在抄录的夏国律法。这律法笔迹工整,颇为眼熟,却与前面那几部风格迥异。
烧出热水,周弼搬出一张四方的饭桌,倒了三杯。
“在下前几日正在州中公干,听说归州来了一位贵人司马,未尝拜见,颇为遗憾。今日得见司马,果然一表人才,真贵人也!”周弼说。
段然看了周弼一眼,喝了一口热水,说:“今日能见到书佐,也是本官的幸事。”
继而问汤所:“你在归州多年,可曾见过这位周书佐?”
没等汤所回答,周弼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