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武元衡的助手裴度上朝时,也遭到另一批刺客击杀。所幸,裴度倒在水沟,仅被刺伤及时得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就是震惊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
铁骨铮铮的状元宰相、有名的中唐诗人武元衡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去往朝堂的天子脚下,惨遭毒手横尸街头,卒年不过57岁。
三、武元衡遇刺案的吊诡之处
武元衡、裴度遇刺的消息迅速传到朝堂,唐宪宗在悲痛之下震怒,下令取消当日朝会,立即封闭城门实施戒严缉拿凶手,并派禁军护卫其他宰相上朝,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对策。
没想到,韦贯之、张弘等宰相保持沉默,认为刺客敢在天子脚下公开刺杀当朝宰相,肯定来路不凡;"主和派"巴不得消除"主战派"的势力,平日里他们早已过惯了太平日子,生怕为此惹来一身膻。由此,出现了吊诡的一幕:文武大臣纷纷对武元衡遇刺不置可否。
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刚好是现场目击者,他上朝时亲眼看到武元衡遇刺时的惨状,当即义愤填膺,向宪宗皇帝紧急上奏,要求尽快缉捕凶手,以告慰宰相武元衡在天之灵。
吊诡的事再次出现,白居易的仗义直言原本在情理之中,也符合宪宗皇帝的想法。
谁知,朝堂上的宰辅大臣们竟以白居易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样的闲职,居然"越职言事",便怼他要求罢免白居易:
"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
宪宗皇帝一方面对各怀鬼胎的文武大臣们非常气愤,一方面却认同了大臣们的"罢免"说辞,当即将白居易贬去江州。于是次年白居易在浔阳江边,愤闷之下写出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还有一个吊诡的说法是,武元衡在遇刺前的晚上,他冥冥中似有预感,会有无能为力去改变未卜之事的发生,便作了一首有诗谶意味的绝命诗《夏夜作》: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累,日出事还生。
这,吊诡的武元衡遇刺案,既是"人为",难道也是"天意"?
也许,成就"拐点"的重大事件,必有错综复杂的因素,而又带来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