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章 先贤孔子何以走上神坛奉为"万世师表"?(第2/4页)

养了不同志向的弟子,效果很好,成绩斐然。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始版,对后世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的现代教育也视之为很好的方法。

二、 强调学校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把当时教育的目的明确为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是具有较高道德品质修养的人。

因此,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到"忠、义、礼、智、信"。

这就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和核心之所在。孔子也因此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在《论语》中有专门记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客观地说,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尽管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却也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使得多少学子一生就陷在"书本"里走不出来,以致后来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老师也被视为"臭老九",就连孔子一度也成为批斗对象。

但这些负面效应不影响孔子的教育光芒,对此宜辩证看待。

三、 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孔子看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论:

一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和知之为知之。

语出《论语.季氏篇》,孔子偏重于人的个性差异,主张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原文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还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这些教学观点,对今天仍很有启迪,有利于学子刻苦学习,实事求是地学习。

二是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是孔子有名的教学方式,来自于一个经典:

卫国大夫孔圉很好学,又谦虚,他死后,卫国国君为宏扬他的这一精神,就赐予封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没有那么好,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封号,就很不理解地去问孔子。

孔子就作了"不耻下问"的回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

正经影视大全尽在:Chinalumeng.net 鲁萌影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