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减的制片业务使得一些导演被迫离开。后制片厂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依然立志于电影的,似乎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独立映画,不依赖制片厂,自己去拍。
当时战后的曰本,物质生活快速飞跃,曰本年轻人们急需精神滋养,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各种电影研究会和社团,遍地开花的洋画座影院和电视节目里的洋画秀,也让他们触及到了来自荷里活的电影艺术,这一切都刺激着当时的年轻人们。
于是业余拍摄开始火热起来,自主映画也成了很多导演最初的尹甸园。
peer电影节源于一份叫做peer的电影杂志,是由中央大学的几名学生创办的,本来只是为了通报各大影院的放映时刻表,但随着读者和合作影院的增多,线下电影节也应运而生。
很多搞独立映画的业余电影人似乎找到了表现自己才能的地方,于是纷纷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投稿,许多知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这个电影节上横空出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