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兵带来的是毛文龙的亲笔信,毛文龙
同时,毛文龙指出,朝廷方面的粮饷物资,已经有了眉目,不出意外,8月末或是9月初,便能到达本部,届时,盛夏攻势打完,各部都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李元庆仔细将信看了两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这个时代,由于小冰河气候的影响,麦熟的时节,要比正常年景推迟一个多月,此时,只是七月初,再过七天,还不到七月上旬,麦子还没有熟透,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
要等到麦熟,要接近七月末,这一来,中间这十几天的时间,难保不会
但换位思考,李元庆也能理解毛文龙的苦衷。
此时这种状态,毛文龙惦记着这些麦子,镇江城的这些真奴们,恐怕更是如火烧心。
后金军围困镇江时,没有将毛文龙打趴下,已经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而龙川的激进,也并没有完全刺痛毛文龙主力,这便
如果要保证麦顺利进行,很有可能,镇江方面的后金军,会进行抢,哪怕麦子还没有熟透。
毛文龙应该就是基于这一点,不敢继续拖下去,要保证东江本部的先机。
从军事层面上来考虑,这也确实是最好的出兵时机。
哪怕不带粮草,只要能保证东江本部的主动性,绝不会缺少粮食吃。
不过,这个时代,大自然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
小冰河的反复无常,冬天极冷,此时却是极热,白天极热,晚上却是分外清凉,东江本部设施更不算健全,万一
但毛文龙已经做了决定,即便是刀山火海,东江本部必然也会一往无前,李元庆的长生营,自然也不能拖了后腿。
仔细想了一下,李元庆给毛文龙回了一封信,阐述了他的担忧,
不过,对繁体字并不擅长,李元庆也不善毛笔,这封信,由他口述,由渠敏秋来完成。
李元庆也意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想要提升士兵们的纪律性和整体性,识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只有有了知识,人才会心生敬畏,才会更理解什么是团体。
但这时,显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了。
想了一下,李元庆又让渠敏秋分别给张盘和陈忠写了一封信,询问两人对此次盛夏攻势的想法。
此时,三人都升了游击,各部兵力,都
三部合力的确势大,只不过,协调工作也是相当繁琐,对于李元庆这种‘漂浮不定’的战术而言,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但这个面子,李元庆却必须给他们两个。
写完信,交给传令兵送走,李元庆并没有时间躲
队列练习,其实并没有什么巧处,就是一个准则,多练,拼命练,让军官们的命令,
此时,长生营的大架子已经搭建起来,各基层军官,基本都是由老兵担任,虽不够完善,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