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囡囡还特意在身上抹了很多泥巴。
这样看起来,她就跟路边的小乞丐没有什么区别,穿着破烂衣裳,身上还脏兮兮的。
汤昊见状识趣地没有多问,因为他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不管是不是有那什么盐场贵公子,小囡囡若是被人给盯上了,那刘大山夫妇肯定是护不住她的。
在这盐场里面,刘大山这些灶户,与奴隶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命,不是命。
他们的死活,也没人会在意。
在小丫头的带领下,汤昊跟着她走向海边煮盐的地方。
还没走到海边,一股股海风就席卷着海腥味扑面而来,这里面还夹杂着某些刺鼻的味道,让汤昊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转过一座座小山头,终于来到了海边,视野也顿时变得开阔了起来。
入目只见,海边滩涂上面,搭建好了一个个茅草屋,这就是灶户在海边煮盐的工作场所。
仅仅只有一口大锅和一个灶台,以及无数堆满的柴火。
煮盐煮盐,就是“煮海为盐”,早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古人便开始制盐,夙沙氏首创海水制盐,号称“盐宗”。
从夙沙氏煮制海盐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海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通过煮、煎来制取,“煮海为盐”即“煎制海盐”。
具体流程是通过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用水冲淋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内充分晾晒,燃薪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被称为“淋卤煎盐”。
宋元时期出现了“晒曝成盐”的晒盐方法,但因技术不够成熟,煎盐仍多于晒盐,而且这也是为了满足朝廷对于盐业利润的需求。
一直到了大明王朝,这晒盐技术也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永乐初年朝廷曾开始尝试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然后结果就是食盐生产量大大降低,太多人的利益因此受损,所以最后不得不又恢复以煮盐为主。
从那以后,也就没人提什么“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了。
毕竟失败的先例就摆在那里,谁吃饱了撑的才会为这些灶户考虑,平白搭上自己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