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伯府是寻常老百姓眼中的高门大院,但
边静玉是安平伯的嫡次子,年有十六,经太常选送正受业于太学,乃是继夫人鲁氏所生。安平伯的原配死于难产,留下一子边嘉玉是安平伯的嫡长子,安平伯府中的一切
除了边嘉玉这位长兄,边静玉还有两位庶妹,均待字闺中。
荣丰堂是府上老夫人的住处。边静玉刚走到祖母所住的荣丰堂外,便听到了母亲鲁氏的声音。
“娘当年伯爷说下这门亲事时,我心里就不乐意,好端端的谁愿意给静儿娶个男子回来”鲁氏的语气颇显急切,“但伯爷醉酒糊涂,直接把信物送了出去,我还能有什么办法也就认下了。可如今那沈家阖家下了大狱,难道还要赔上我家的静儿不成静儿万不能受沈家拖累,这婚是必须要退了”
边静玉祖母的娘家姓宋,老夫人宋氏于多年前寡居。她和鲁氏一样,都是继室。
宋氏当初嫁入边府时,现任的安平伯已经记事了,母子关系只是寻常。而宋氏只得一女,虽说她的女儿如今也算是有了造化,但外嫁的女儿到底不能时刻管着娘家的事,宋氏想要过上好日子,肯定需要看继子的脸色。因此,她从不为难继子媳妇鲁氏。鲁氏呢她不得安平伯的爱重,想着宋氏身为嫡母总归占着大义,她若是孝顺宋氏,还能得个孝顺的好名声,因此只一门心思要把宋氏伺候好了。
如此你来我往,这对婆媳平日里处得就像亲母女一样,整个京城都找不到一对能比她们更和谐的婆媳来了。也因为此,
“你也糊涂,怎就埋怨起伯爷来了伯爷是静儿的亲爹,难道还能害了静儿不成”见鲁氏失口抱怨了安平伯,宋氏赶紧替她描补两句,“沈家若不出这一档子事,沈大人是正三品的吏部侍郎,这门亲事真计较起来,反倒是静儿高攀了,日后静儿走了仕途,沈家也能看顾他一二只可惜世事难料。”
“他们沈家好的时候,我也不图他们家的好。”鲁氏却还是意难平,显然对安平伯
宋氏拍了拍鲁氏的手,说“你瞧瞧你这脾气,又急上了亲事自然是要退的”
正说到这里,守
一通行礼问安后,宋氏忙叫她院子里的小厨房给边静玉把他爱吃的奶糕子蒸上,而边静玉主动地说起了自己归家的原因,道“听闻沈家出事了,我便找先生请了几天假,好帮沈家打探一下消息。”
这话一出,屋内两位女人的眉头都是一皱。
当着宋氏的面,鲁氏从不掩饰她的真性情,伸出手指戳着边静玉的额头,恨铁不成钢地说“便是我这样的妇道人家,都知道沈家这回
“娘沈家这门亲,我们不能退。”边静玉赶紧说。
按说婚姻之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边静玉本人说话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