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话,有些人信了,有些人则将信将疑。但人都是有从众性的,随着他们的话语在吐蕃越传越广,影响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
这时,那些回到吐蕃的人又暗自感叹,大唐太女手中有不少良种,更有许多他们用得上的东西。可惜,这些好东西,她向来只给自己人。
要是他们也能跟大唐太女成为“自己人”,不知会有多少好处……
这番话,听得周围之人人心浮动,恨不得立刻将李令月撒出的饵咬在嘴里。
吐蕃人中,仍有一批重臣坚定地认为大唐人不可信,他们应该好生防着这些唐人。但有了回归吐蕃之人的大肆鼓吹,不知不觉间,吐蕃人分化成了两拨……
日后,当大唐再次征战吐蕃之时,只需将坚决不肯服从他们的这拨人打服就好。
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暂且按下不提。
……
却说李令月跟着上官婉儿一起操办科举之事,前后忙碌了两个多月,才终于有了些眉目。
此时的科举程序还远远不像明清那般繁琐,因朝廷急着用人,待做好准备之后,从初试到殿试,拢共只花了月余时间。
本朝的初试内容为诗社、草书、经学,主考官由各地的地方官担任。
通过初试者,可参加殿试。参加殿试的考生,需根据主考官所出的题目,当场作一首五言/七言律诗,或是五言/七言绝句①。
因这回李令月是主考官,各地的考题需要她来拍板,殿试的内容更是需要她来拟定。
她一面召集礼部的官员来出题,一面翻阅着过往几届的试题,思考着她该如何出题。
她家阿娘出的题目一般比较随性,多是想到什么便即兴发挥。
甚至有时候,直到士子们踏入大殿了,她还会临场变卦,把原本拟定的试题给改了。
李令月第一次给人出题,自然要谨慎些。她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拟定了好几个题目,准备等到了殿试的时候,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考题。
武皇得知李令月的想法后,嗤笑一声:“随性些就是了,这科举考试,本就是给你我甄选人才。自然是底下的人想法子来迎合你我的心意,而不是我们去迁就他们。倘若你发现你选拔上来的人不称其职,事后再寻个由头将其贬下去即可。”
“我只是想着,我在考核关把控得严一些,稍后咱们付出的成本就低一些。”李令月道:“若真是让那等德不配位之人上任做了官,还不知多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