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秋无义战。
实际上,春秋之战最“义”。
那时候打仗就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这种现代观之极其奇葩的现象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参战的大多是贵族子弟。
天下贵族是一家,能不杀咱就不杀,打仗以气势为主,杀敌是什么?
在这种情形下,高大威勐的战车完全满足各国需要。
打仗之前亮一下战车,大家面对面排兵布阵一一对好,然后开撞就行了。
一场大战看似气势磅礴,实际死伤没多少。
那时候,战车的多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这里面的乘,指的就是战车。
而儒家六艺中的御,指的就是御战车。
而到了真刀真枪干架,以“战”字命名的战国时期。
点到即止的贵族战争,演变成攻城灭国的赶尽杀绝,战车基本就告别战场了。
一是地势限制。
战车爬坡爬不上去,草地不能行,林木不能钻等等。
二是机动性差。
骑兵的出现,完全顶替了战车。拉着沉重战车的马,显然跑不过毫无负担的马,战车机动性被骑兵完爆。
中原如此,边疆更是如此。
战车不是没有到过边疆,而是当时被爆的渣都不剩。
和善于骑马的游牧民族相比,在草地上车轮被卷,移动缓慢的战车,简直就是活靶子。
匈奴,东胡这些草原部落民族只见过一次战车,爽了一波,就再也没见过这个中原春秋时的主战兵种——各国君主又不是傻子。
而这一次,蒙恬,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
包括让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的赵武安君李牧都不理解。
将早就失去荣耀的战车,第二次带到边疆,重铸战车荣光。
在上郡休养这些时日,蒙恬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征集到了西北所能征集的所有战车。
蒙恬自上郡不只是领一万五千兵马出征,还领着他所能征集到的一千五百三十八辆战车。
蒙恬将这些战车伪装成辎重车的模样——其实也没怎么伪装,就是往车上堆了粮草。
游牧民族已经有近百年没见过战车了,匈奴也是一样,知道战车是什么物件的那批人早就死了。
虽然有那么几个匈奴,通过去往中原的游牧商人,知道战车这个兵种。
但当他们告知匈奴高层后,匈奴指挥官并不在意这些事。
战车是什么?
当初推到草原上被打爆的那个兵种?
于是,当蒙恬带着远远看上去以步兵为主,中间簇拥着一堆辎重车赶赴九原,雁门的时候。
路上的匈奴兴奋了。
骑兵对步兵,压倒性胜利!
这秦军真是愚蠢,竟然每辆辎重车用四匹战马拉,不知道做骑兵用!
匈奴一战克雁门,九原,本就对秦军有所轻视。
再一看到蒙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