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随意出兵,破坏眼前秦楚平衡的局势,很容易让楚国紧张,提前引发大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矣,到时候会出现什么后果,谁也不知道。
举国之战,不可轻举妄动。
他王贲打仗,跟老父王翦一样,也都求一个稳字,这种不知后果的「小利」他可不要。
更别说,此番伐楚的主将又不是他王贲,而是那位还未出关的李信。
他王贲灭了魏国,已经是立下举世大功,如今只需安稳守在魏地,保证此处不出差错,待到李信接班,他便可大功告成的回到咸阳,享受他的荣耀功绩。
何必在这种时候搞这种小动作,一旦弄出大事,惹得秦王震怒,那可才是前功尽弃。
所以桓昭的上书,让王贲嗤之以鼻,并回信斥责对方,让桓昭好好守城便可,勿要去想那些不该他考虑的事情。
陈留城中。
「王贲!」
「一坨狗屎!」
桓昭气急败坏,拿着主营处传回的简牍,只是看了一眼,一双眼睛又要喷出火来。
他狠狠将那简牍砸在地上,因为用力过大,那竹简竟又跳了起来,蹦了老远。
「王贲,你懂个屁的打仗!」
「兵法所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你懂不懂?」
「我这计谋合兵法之道,有何不可?」
「定然是因为那赵佗的缘故!」
桓昭咬牙切齿道:「你和李信,为什么都喜欢赵佗那竖子。我要东征魏境,你王贲不准,结果转手就派给了赵佗。赵佗说什么,你都说好。我给你出点好主意,你竟还斥责我多管闲事,我呸!」
「我桓昭出身桓氏名门,也是十多年来久经沙场的老将,多谋多智,哪一点比不过赵佗那竖子了?我出的计谋哪点不好,你不采纳就算了,还如此辱我,可恶!」
桓昭越想越气,忍不住将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到远在咸阳的赵佗身上。
「赵佗,大王亲召回咸阳了不起啊?」
「你当了左庶长了不起啊?」
「我桓昭如今可是右庶长!」
「哪怕到了伐楚之时,我照样压你赵佗一头!」
….
「下一次见了我,你还是得乖乖问好!」
……
「赵佗。」
秦王政口中低语,手指摩挲着一块简牍,眼中略显犹豫。
在他面前的桉上,更是堆满了厚重的竹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澹澹的竹香味。
「使用赵佗那小子所献的沤肥之法后,今年关中粮食大丰收。秋收虽未完成,但按照治粟内史府的统计,基本上每亩种植粟的下田能多增收一石左右的粮食,中田达到一石半,上田甚至能接近两石。」
「这等功劳,自然该对其赏赐。」
秦王政说到这里,又犹豫起来,金玉